《当尼采哭泣》

最早听说欧文·亚隆是在小宇宙Steve博客下面的留言里,看到大家讨论说他的书不错,可以去看看,记得那一期博客是聊人生意义的。后来有一次在图书馆找书,偶然看到他的《成为我自己》,好奇想看看他的经历,就先读了他的自传,后来又找到这本《当尼采哭泣》。

看完《当尼采哭泣》的瞬间,我有种解脱、如释重负的感觉,似乎跟布雷尔医生、尼采一起经历了这次漫长的心理治疗。布雷尔医生急切想要尼采给出治疗绝望的具体方法,像极了生活中焦虑的我想抓住某一根救命稻草,以为能解决问题。然而就像尼采说的别人的方法终究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我觉得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作者用小说的形式来谈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包括一直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而不是正面严肃的说教,同时又把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讲得通俗易懂,让人想一直读下去。

《当尼采哭泣》讲的是尼采朋友担心他有自杀倾向,于是在他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他介绍给著名的心理医生布雷尔,希望布雷尔为他治疗。布雷尔见过尼采后决定通过扮演尼采病人的角色来为尼采治疗,于是两人在这种彼此都认为对方是自己的治疗对象的情境下开始了心理治疗之路。最终,通过不断的沟通、互相帮助,两人从医患关系成为朋友,完成了双向救赎。书名正是尼采向布雷尔袒露心扉后,难以抑制内心的情绪波动,掩面而泣,小说也在这个情节中走向尾声。

小说中,布雷尔医生和尼采是两个性格、生活状态差异很大的人。布雷尔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但面临中年危机;而尼采还未出名,远离母亲和妹妹以及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一直被病痛折磨常年在求医路上。心理治疗开始后,他们开始聊到彼此遇到的诸如中年危机、孤独、死亡、自由、人生的意义等问题,对我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关于孤独

脸埋在双手中的尼采点点头。“这很奇怪,不过就在那同一时刻,当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以全副的深度,以所有的绝望,将我的寂寞吐露出来——就在那分毫不差的瞬间,寂寞逐渐逝去了!我跟你说我从未被感动的那一刹那,就是我首次容许自己被感动的同一时刻。非比寻常的一刻,仿佛某一个庞大的内心冰山,突然崩溃并爆裂了。”

“一个矛盾!”布雷尔说,“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说得真好。当我们感到孤独时,如果选择与家人、朋友分享(能理解你的家人与朋友),那么孤独就会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分享和被理解的喜悦。

关于婚姻

一种理想的婚姻、亲密关系,仅存在于当它对某人的生存不是必要的时候。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独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可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增长。因此,如果人不能放弃一桩婚姻,那么这桩婚姻就注定要失败。

两个人的结合,是发生在彼此都认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之后的。如果打算依赖对方达到自己的某种状态,这种想法既高估了对方也高估了自己。

关于生活

“我清楚地感觉到的一件事情是,不要让你的生活控制你。否则,到头来,你在40岁的时候,会感到你不会真正地活过。我学到了什么?或许是去体验现在,以致我在50岁时不会带着悔恨来回顾四十几岁。这对你也很重要。我同时还学到了,我们必须以仿佛我们是自由的方式来生活。即使我们无法逃离命运,我们依然必须迎头抵住它,我们必须用意志力来让我们的宿命发生,我们必须爱我们的命运。”

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

‘它因而如此这般’ 转变为 ‘我因而如此这般地选择它’

我们身上有很多枷锁,摆脱枷锁,或者带着镣铐跳舞,这样才不至于在50岁时带着悔恨回顾四十几岁。

关于自由

弗里德里希是对的,长期以来,我的自由就在伸手可及的眼前!我可以在多年前就掌握住我的生命,维也纳依然挺立着,生活里没有我也会继续下去。我的缺席反正都会发生,从现在起10年或20年之后。从一种宏观的观点看,这又会造成什么差别呢?

摆脱恐惧,就能获得自由。

关于家庭/生育

“直到人准备好去作为一个创造者,并且去培育创造者之前,不要制造孩子”,当弗里德里希这样声明的时候,他说的没错,布雷尔提醒着自己。出于需要而生产孩子是错的,错的是利用孩子来缓和寂寞,错的是借口复制另一个自我来提供生命的目的。同样错误的是,为了寻求用声,而把一个人的生殖细胞射向未来——仿佛精子含有你的意识似的!

责任、礼节、忠实、无私、亲切,这些是哄人入睡的麻醉品,人睡得如此深沉,如果醒得过来的话,人只不过是到了生命的尽头而已。在那时,人不过是得知了,他永远不会真正地活着过。

“在我变成一个‘我们’之前,我应该先变成一个‘我’。但是,当我做出那个选择时,我还没成熟自主到足以做出选择。”

孩子,是独立于父母的个体,不是要完成父母某种使命的种子选手。

关于死亡

“活着的时候就去追求人生!如果人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去,死亡就丧失了它的可怕!如果一个人生不逢时,那他就永远不会死得其所。”

“约瑟夫,你在规避我的问题。你经历过你的人生吗?或者被你的人生所经历?你选择了它?或者让它选择了你?喜爱它?或者悔不当初?当我问你是否已经实现了你的生命时,那就是我的意思。你让你的人生消耗殆尽了吗?还记得那个梦吗,在里面,当某种不幸的事件降临到你的家庭,你的父亲动也不动地站着,无助地祷告?你不正像他一样?你不是无助地站在那里动也不动,为你那从未经历过的人生感到悲痛?”

“这些问题,你知道答案的!没有,我毫无选择!没有,我没有过我想要的生活!我过的是指派给我的生活。我,真正的我,被裹在我的生活里面。”

“而那部分,约瑟夫,我确信就是你忧惧的首要来源。那种胸口的压迫,那是因为你的胸口胀裂着未曾体验的人生,你的心脏则在时间流逝中怦然跳着。时间的贪婪是永恒的,时间吞食又吞食,而且不会吐出任何东西。听你说你过着指派给你的生活,这是多么骇人啊!而且,就算是冒着全部的危险却未宣称过自由,这样对死亡有多么可怕呀!”

真的没有选择吗?不是。只是在做选择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可以选择的。之所以选A没有选B是觉得承受不了B带来的结果,那么,选A不就是自己的选择吗?

关于选择/命运

他是“前途无量的家伙”,就像我们全部都是一样,但是他从未了解他的前途的本质。他从来不了解他的责任是让自然完美,去超越他自己、他的文化、家族、性欲、他野蛮的动物本性,成为他的存在、他所有的那种人。他从来没有长大过,他从来不曾蜕下他的第一层皮,他误以为那些希望是去获得物质与专业上的目标。而在他达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那个没有一刻安静下来的声音不断地说着,“成为你的存在”。他陷入了绝望,并且咒骂这施加在他身上的诡计,甚至到现在他都没有搞清楚重点所在!

关于自我认同

“我认识许多不喜欢他们自己的人,而试图校正这点的方法,是先去说服别人对他有好感。一旦做到了那点,他们接下来就开始对他们自己有好感。但这是一种虚假的解决,这是依从他人的权威。你的目标是认同你自己,不是去找出方法来获得我的认同。”

“如果你选择成为那些少数的一员,分享了成长的愉悦以及不信上帝的自由所带来的快活,那么,你必须为你自己准备好面对最大的痛苦,那你必须像禁欲主义者那样退缩,并对至高的享乐断念。”

“在那封信里面,我陈述着人的行为模式上有一种基本的区分,那些希望灵魂安宁与快乐的人,必定相信,并拥抱信仰;反之,那些希望追求真理的人,必定背弃心灵的安详,并奉献他们的生命于解惑。”

“你可能会告诉别人其实无所谓,我接受你的承诺。重点在于,你会告诉你自己什么,还有我会告诉我自己什么。就所有你跟我说过的动机之中,除了你持续对服务与解除痛苦的声明之外,并没有真正与我有关的部分在里面。那就是它的本来面貌。你会在你的自我投射中利用我,那也是意料之中,这是大自然的模式。但是你不曾看出来的是,我会被你消耗殆尽!你对我的怜悯、你的施舍、你的感同身受,你帮助我、控制我的技术,这一切的结果,是把我的力量牺牲在让你更加强大之上。我还没有富足到足以负担这样的恩惠!”

我记录下这一段是因为看到尼采对别人想要帮助他这一行为做出的这么独特的解释,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别人的施舍、怜悯会消耗自己,让自己负担不起。他挖掘得那么深刻,消极,但是又真实。这种消极背后似乎又看到他的不易,心酸。

关于动机

“对我的问题来说,这些都不是令人满意的答案,布雷尔医生。你说一个医生医治,一个烘焙的人烘焙,或者一个人执行他的职责,那并不是动机,那是习惯。你从你的答案中省略了意识、选择与私利。我比较满意的是,当你说人赚取他的生计的时候。至少,那是可以理解的东西。人会奋力把食物塞进他的胃里面。但是,你不跟我收钱。”

“哦,我们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我没有宣称要为你做哲学的研究,反之,医生,你却不停地假装你的动机是为我服务,是缓解我的痛苦。这样的宣称与人类的动机无关。它们是奴性精神状态的一部分,由神职人员的宣传机构所做的狡猾策划。把你的动机解剖得更深层一些!你将会发现,永远没有人做任何事情是完全为了他人。所有的行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有的服务都是利己的,所有的爱都是自私的。”

“你似乎对这项评论感到惊讶?或许,你所想到的是那些你喜爱的东西。挖深一点,你会发现你不爱它们,你爱的是,这种爱恋在你身体里所产生的愉悦感受!你爱的是欲望,不是欲望的对象。”

是这样的吗?尼采说的是事实吗?人最深层次的动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可能就是在这个地方开始喜欢上尼采的,犀利、深刻的思想,智慧的性感。

“严格来说,人不会选择或挑选一种疾病,但是人的确会选择压力,而选择疾病的则是压力!”

关于死亡

尼采是既坚决又笃定:“每个人都拥有他本身的死亡,而且每个人都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来演绎死亡。或许,只是或许,有一种权利,我们可以因而取走一个人的生命。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权利,可以让我们借以夺去一个人的死亡,那不是慰藉!那是残忍!”

“死亡是严酷的,我一直觉得,死亡的最终报酬是不必再死一次!”

被别人关注,会为一个人带来多强的满足感啊。布雷尔深信,年老、死别、比朋友长命的痛苦,就在于缺少了被别人关心的机会,过不受关注的生活,就是一种痛苦。

虽然书名有点魔幻,但确实值得一读,去感受一个哲学家与一个心理治疗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博弈,看他们如何探讨一些人生终极命题。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