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都能始于极限,自信自立

我回来了。

4月第一次月更断更。在挣扎着要写点东西的4月末那几天,是在跟远方来的朋友一起过五一,最终还是没能赶上。怪我自己,最近总是在各种赶deadline,结果就是,有的deadline赶上了,没出什么问题,有的就没赶上,比如上个月本应该更新的博客。

今天关掉手机提醒,在家看完了上野千鹤子与铃木凉美合著的《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这本书记录了上野千鹤子与铃木凉美关于女性主义,性与爱,母女关系,工作,独立与表达自由等话题的讨论,她们的讨论是以书信形式进行的,所以书名中会写往复书简。

上野千鹤子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研究社会学,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的领袖人物,著有《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厌女》等。铃木凉美,硕士毕业于东京大学,大学期间做过夜总会女招待、AV女演员等工作,后成为报社记者,2014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上野对铃木所提问题的解答,让人感觉像是母女之间的谈话,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很喜欢这种对话形式。她们讨论的有些话题或许比母女之间谈得更深入,比如关于母女关系,性与爱,婚姻,男人。有些话题也很有普适性,比如女性的认可欲求(“不需要男人的认可欲求也能做好自己“),工作与独立(一些关于写作的建议),女性主义与表达自由。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本书,看到一位智慧、清醒、闪闪发光的女性。

关于恋爱与性

我至今相信,恋爱是谈了比不谈好。因为在恋爱的游戏场上,人能够深入学习自己和他人。恋爱会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欲望、嫉妒、控制欲、利己心、宽容和超脱。恋爱是斗争的平台,你要夺取对方的自我,并放弃自己的自我。我从不认为恋爱是一种放纵的体验。在恋爱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伤害,也互相伤害,借此艰难地摸清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渡给他人的自我防线,以及对方那条无法逾越的自我界线。

关于婚姻

之所以用 “定下来” 或 “解决人生大事” 来描述婚姻,不仅是因为结婚能让当事人顺利嵌入社会的框架,更因为大家普遍觉得结了婚便能获得安全感和保障。

……

只要婚姻还是如此“理所当然”的习俗,结了婚的人就不需要回答“为什么结婚”,唯有置身于婚姻之外的人会被反复问及“为什么不结婚”。在我看来,结婚才需要痛下决心,不结婚只是拖延做决定的结果罢了。所以,问那些做出决定的人为什么结婚,似乎才是理所当然。

我选择不结婚的部分原因是不想用契约束缚人际关系。不过说得再酷一点的话,也是因为我不想为自己的人生上任何形式的 “保险”。尽管这种保险其实只有一纸空文,根本靠不住,大家也见证了无数次,可还是有人想要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我倒也无意否定他们的想法。

P.90

对我来说,婚姻不仅不能获得安全感和保障,还是枷锁、不确定性、风险。所以,结婚于我确实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事。至于说,为人生上“保险”,我觉得是有必要的,不过这个保险要是自己能掌控的,而不是由别人来决定的。

你写道,只要女人待在让男人觉得安心的类别中,就会得到“尊重”。但这本质上并不是尊重。更准确的说法是,她得到的只是与其类别相符的对待。而且区分三种类别的优劣高低,让女性互相对立与歧视,正是分而治之的金科玉律。

……

维持这几种类别的界限符合男权社会的利益,结合男权职场的现状便不难理解——他们不去想象或无法想象“同事属性的女人”同时也是“妻子或母亲属性的女人”,反之,为了贬低“同事属性的女人”(在不恰当的语境下)将其擅自归为“性对象属性的女人”便是性骚扰。…… 你觉得这种天真而无意识地管理类别界限的行为是无恶意的吗?如果女人在这些类别之间自由移动,男人就会感到困惑。他们毫不怀疑类别界限的管理权在自己手中,这种态度就是所谓的“阳刚之气”。

P.85

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直呼精彩,第一次听别人从这样的角度解释职场性骚扰。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是源于铃木谈到男人似乎将女性简单分成三类,尊敬对象(老师和同事),保护对象(妻子和女儿)和性对象(娼妇和情妇),而且是“毫无恶意地给女人归了类,喜欢让女人待在自己所属的类别中”。而上野则不赞同“毫无恶意”,认为这是刻意分类,并分而治之。这让我联想到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对女性的种种偏见或者说刻板印象(也是分类的做法),类似 “女人就应该相夫教子”,“女人不能太强势”,认为有的女同事开不起玩笑(对女同事讲荤段子)等等。这不就是潜意识给女性分类,维护自己的利益,当女性跨越ta们所谓的类别界限,损害到ta们的利益时,ta们就会开始阴阳怪气,贬损女性。

关于认可欲求

说起来,女性主义一直主张的就是“我不需要男人的认可也能做好我自己”,我的价值由我创造。

顾名思义,认可欲求是一种被动的欲求,即“想要被认可”和“想要被爱”。而弗洛姆明确指出,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而积极主动的行为正是自主的标志。如此想来,世间最有意义的行为不正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吗?这种行为的回报不来自他人,而是来自我们自己。

P.117

不需要别人的认可,自己创造价值。被动的欲求,寻求别人的认可,然而别人不一定都能给你想要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不是很好吗?

关于独立

天职(vocation)、职业(profession)、工作(job)是有区别的。“无论能不能赚到钱都会做”的是天职,“利用专长谋生的差事”是职业,而工作是“奉人之命的有偿劳动,无关好恶”。除此之外还有爱好(hobby),指自掏腰包也要做的事。

人活着就得吃饭。养活自己意味着你必须要有市场。钱出自别人的口袋,所以你要是对他们没有用户,他们就不会为你掏钱。

写作是一种技能。而技能是可以磨练的。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陷阱就是自我模仿。

只有走过之后,才知道自己要走哪条路。不尝试一下,又怎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呢。

如果我只能给你一个建议,那就是永远不要低估读者。我时常告诫学生,写文章的时候要想一想这是写给谁看的,文章的“收件人”最好是你能勾勒出面貌、可以用专有名词描述的人。文章也可以写给“尚未出现的读者”。

遭遇瓶颈与难题的时候,即便有最亲近的人守在身边,能够突破难关的人也只有你自己。被逼到极限后努力克服——这种经历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体会到。人会在这个过程中品尝到成就感,建立自信。

无论工作本身赚不赚钱,最大的回报都是自己获得的成就感。

P.185

上野和铃木都是作家,所以谈到独立,说了很多关于写作的建议,这些建议很实用。比如,不要总是模仿自己,复制以往成功的东西,降低自己的市场价值。比如,写文章的时候要有对象感,写给“未来的的读者”,让自己的文字传得很远很远。

关于自由

想象力是无法管控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某些表达产生不快,我也不阻止你以令人不快的方式进行表达。不仅如此,我还会捍卫你这么表达的“自由”。但我对你的表达感到不快,并将这种不快表达出来也是我的“自由”。

P.258

上野千鹤子女士给铃木的建议,温柔,又严厉,俨然一位家中的长辈。虽然没有直接对话上野女士,也能从她的建议中感受到许多善意,得到启发。这也许就是阅读的意义吧,可以了解很多优秀的思想,见识不同的人生,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些灵感。
最后摘录一段与书名有关的话,作为结束语吧。
“三十多岁的人失去了童年无所不能的感觉,会渐渐感觉到能力与体力层面的极限。与此同时,这也是生出“自立“的年纪。我们会扪心自问,在达到极限之前能做到什么,明确区分自己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放弃做不到的,真诚、仔细、踏实地做那些做得到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自信和信任。而自信和信任是可以稳步积累的。”

愿我们都能始于极限,自信自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